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

「大花筒」急什麼?

「大花筒」急什麼?
澳門各報章於七月十六日報導了﹕「荷蘭園優化計劃方案2009」,展開為期一個月諮詢收集意見﹔現仍歡迎居民提交意見。有詳細說明,更附於優花二馬路的「明日構圖」,並於華士達嘉馬花園設置展板,方便居民了解方案內容,現場並提供宣傳單張,及問卷供居民取閱和填寫。

可見有關當局對荷蘭園的城市設計,落了很大的心思,使用大費用,做了設計圖,廣徵民意,顯示急於求成。
 
該計劃二馬路優化三方案,分為(一)取消泊車位,改為步行街,並重建現有兩條行人天橋,又新增一條,將它接駁荷蘭園區至和隆街、望德堂區、雀仔園及白馬行一帶步行系統。

方案(二)折中方案,保留一半行車道,取消泊車位,拓闊行人道,仍維持三條行人天橋擬劃。

方案(三)對現狀改動較少,保留泊車及行車。仍是主三條行人天橋的步行環境擬劃。

且又附列三方案的優、缺點。

我曾在二馬路住一段時期,對二馬路有情意結,想當年「文化廣場」的大廈內設有商場,初開辦時見商機,唯欠支持,日見衰落,而今商場內烏燈黑火,不見人影,令人感嘆!二馬路早前泰國食肆林立,現今也日見冷落。

綜觀「荷蘭園優化計劃方案」,可窺見塔石廣場興見後,成績未符理想,現今方案積極搶救廣場,區內人呢,居民自塔石廣場興建後的噪音已經很煩心,還有泊車位、衛生等問題的關注﹔而商戶在街景蕭條下,希望當局能促進商機,當然有好過無。至於前景嗎?大致上不樂觀。

我私下有些心意,多人說﹕批評要具建設性,是有點抗拒的,若有美好建設性的思維,大可開顧問公司收取顧問費。能提出疑惑或看到的情況,使大計劃的策劃多所兼顧、思考,已是盡了居民的情意和職責。

自塔石廣場興建後,廣場那「玻璃屋」迄今仍原封不動,而地下停車場更是敗筆,大失所望。最壞出人意想的,是廣場建後,居民聲聲提意見,發生的噪音,令居民夜晚不安寧,極其諷刺的是,廣場未見其利,卻成為東南亞裔民的聚集處,因而造成滋擾居民的噪音,附加衛生問題,而品流複什,或會引出多社會問題來。

如果說,投了鉅資興建的廣場,竟是外來勞工的消遣處,或者是刻治的語言。

現時再進行的「優化計劃」,能治理廣場的「疾痛」嗎?會不會又引起想不到的新問題來,天曉得!

至於行人路的設計,眾目所見,荷蘭園一帶人流疏落,區外人多以車代步,遊客外人難見在此地區,本區人日間上班,也就買少見少,以現時情況來說,重修和增建多一條行人天橋,又是重蹈對廣場地下車場的構思,美好的策劃設計,又是花公帑的豪華擺設。

向前看﹕現時賭城的興旺,方興未艾,來客都向那邊去,那有遊客到廣場來遊瞻,也就是何來人流?企望的憧景在遙遠的彼方。

舉個例說﹕福隆街只旺中段,上段接連近紅窗門,儘管投下公帑整飾街景,粉飾屋宇,也人流不多,未能製造商機,而中段幾間手信店發了大財!明顯的是能製造商機才是智慧所繫!

並非想多提心憋的話,有道是﹕見微知著,古人明訓﹕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看看營地街市的滄桑,本是人流旺,商情好,可是自街市重建後,且有自動電梯的設置,更加現代化。可是花了鉅資竟然盛況難再。且日見老態,街坊嗟嘆不已,一個「蘇州市」自生自滅。

我們只要看街市三樓,一半闢為熟食中心,該是比舊街市多元化,增商機,激人流!可是設計並非擴大招客,希冀客如雲來,且無意中拒客,怎箇不成為「蘇州市」。

君不見﹕偌大的熟食中心,坐滿座多少人?但男廁只有一個,附加個小便處,怎能廣招食客,人有三急嘛,不方便怎成,貴客自理嘛,那麼不方便不上門,是不是。

熟食中心攤位的經營者,勤力克苦謀生,可是難錦上添花,從細處尋問題,錯失處不修改,更何談促進。

由塔石廣場的未符期待,以及優化方案的設計,都是無病花了公帑促其生病,而見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如錯落了藥,千祈不要出人命,浪費公帑添麻煩。

也曾見施政者,絡繹去各地取經,冀促進繁榮城市,如果低首沉想,出了關閘的珠海──拱北、吉大、香洲當開放政策實施後,那些地區變天了,若將澳門那條新馬路和拱北、吉大菜地區一比,實在羞人,促進城市繁榮,啟發商機,要有積極,夙夜縝思,怎的以前比咱們差,現時咱們羞見人。

近在咫尺,到那邊去觀察,學野,好過組隊外出去取經,外來的和尚未必會唸經,且有地域情況的差異,近在咫尺息息相關,人家做到,咱們不能不會吧!

有份報章時評,以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成就展,批評三千二百萬經費。題目是﹕洗腳唔抹腳。

塔石廣場的興建,地下停車場,以迄近之二馬路優化方案,真的想說一聲﹕「大花筒」急什麼?

城市繁榮大計有緩急之分。佑漢的老區重建,是使人安居樂業,那地區品流什,多整理為要。新馬路半條街了,更加應積極計劃搶救,不是成個「蘇州市」賴得理。花大錢找設計師也應該,錢!該用,多多也要用,但宜適當,不是「大花筒」亂用 。

黃文



刊於2009930日澳門〈市民日報〉「濠江點評」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